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浏览-保存到桌面-主站-投稿入口今天是2025年4月28日 
当前位置:绍兴门户网 ☉ 新闻频道 ☉ 绍兴头条 ☉ 诸暨村民“曲线回家”症结何在?

诸暨村民“曲线回家”症结何在?

2018-07-28 10:29    来源:绍兴头条    作者:未知    阅读:92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导读]诸暨全市27个镇街16个首末站(包括城区4个),为满足百姓出行需求,一些城乡公交线路只能从城区发车到村,运线长、周转慢、运力低 市城乡公交有限公司投入200万元购置10辆东风牌14座小型公交车,投放到偏远乡村、山区道路的营运中。图为应紫线长春岭路段正在行驶的217路城乡公交。 诸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实..
     诸暨全市27个镇街16个首末站(包括城区4个),为满足百姓出行需求,一些城乡公交线路只能从城区发车到村,运线长、周转慢、运力低  
  市城乡公交有限公司投入200万元购置10辆东风牌14座小型公交车,投放到偏远乡村、山区道路的营运中。图为应紫线长春岭路段正在行驶的217路城乡公交。
  
  
  诸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实施已有多年,“村村通”工程一直走在绍兴地区前列。然而,东白湖镇上英、日溢等村仍有群众反映出行难、出行累。原因是什么?其他镇村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对照让人民群众走得了、走得快的目标,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堵”在哪、“痛”在哪?这“最后一公里”又该如何打通?  
  日前,记者多方采访,探寻城乡公交出行“痛点、堵点”,以期找到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现实路径。  
  车程翻一倍,花费多十倍  
  村民去趟镇上无奈“曲线回家”  
  到城里一天只有两班车,村民要到镇里办事,得绕道浬浦镇转车,车程翻一倍,甚至有时得多花十倍以上的车费往返其间,这便是东白湖镇上英村和日溢村近3000名村民的出行尴尬。因为城里往返村里的班车少,不少村民只得走上半个来小时到班车较多的东和乡大林村坐车。  
  “上午到镇里开会,开完会回家,要先到浬浦集镇坐车,但因为城乡公交只有19个座位,很多时候到浬浦就已经满座了,最后只能先坐车到城里,从始发站坐车回家。”东白湖镇日溢村党支部书记邵信善告诉记者,由于镇上没有公交直通村里,村民要到镇上办事,只能绕道浬浦,且一天只有两班车,上午下午各一班。“早上稍迟点就赶不上早班车,只能等下午的车,办点事半天就要变成一天。”邵信善给记者算了笔账,从日溢村到镇上,如果有公交车直达,20多公里路车费只需4元,但如果赶时间只能包车的话,费用就得五六十元,花费高出10倍以上。  
  因为出行难、出行贵,有些村民只能选择骑电瓶车、三轮车,但安全隐患也不少。邵信善透露,两年前日溢村村民邵某骑三轮车到雄踞村公交站转乘公交到镇里,不幸途中翻车出了事故。  
  “太不方便了,村民们意见很大,我们也从各种途径反映过多次。”市人大代表、东白湖镇人大主席赵大勇说,今年两会已经提交了建议,提出《关于要求新开东白湖集镇至上英、日溢两村公交线路,方便村民出行的建议》,希望可以尽快落实解决。  
  阮市镇何家山头村和上英、日溢两村遭遇相似,4000多名村民同样受到了镇、村两级公交车班次、线路不畅的困扰。  
  诸暨市人大代表、阮市镇杨梅桥村村民周培松在今年“两会”上,也反映了村民出行不便的问题,并提出《关于要求增加109班次、延伸109线路,完善阮市主要自然村公交站点布局的建议》。  
  “辖区派出所在店口,阮市人办理户籍、身份证、死亡证明等事项都要到店口。”周培松介绍,109路公交从城区郭家停车场发出到店口镇亭凉树下村,到阮市方向就断开了,导致何家山头村村民到店口只能绕道枫湄线,乘坐从绍兴开往湄池、店口方向的班车才能到达店口镇上,“十分不方便,办点事时间也来不及,遇到满载了还坐不上车,骑三轮车又有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更多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向镇级公共服务中心延伸,以及“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便民服务事项都可以在镇上办理,群众对镇、村两级公交直达出行的需求日益强烈。  
  到最近乘车点,要走一小时  
  100多个自然村没有  
  达到运力投放条件  
  草塔镇桥头村杨佳山是草塔镇地势最高的地方,海拔有800多米,户籍人口有200多人,实际常年居住在山里的只有30多人,基本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村民蒋柏明今年54岁,是常年住在山里最年轻的人了。他告诉记者,从杨佳山到桥头村部大概4公里路,而且都是坡度比较大的山路,走走要1个小时左右。“山里没有小店,出门买点日用品,都要到大村里,老人进出更不方便,即使走得下去,也走不回去。”蒋柏明坦言,一般出门都要打电话叫车进来接,一趟得25元,大家都希望能有公交车进山来,已经反映好几年了,可能因为道路原因一直没有解决。  
  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岭北镇梅坞村稳草自然村,村里100多人中老人居多。从自然村到村部乘坐公交车需要2.5公里,老人走走也要半个多小时。村民熊和平告诉记者,村里买米、油等日常所需都到大村里,村民都是走着去,然后挑回来的。熊和平还告诉记者:“早上去城里的班车都是8点30分发车,因为岭北离城里远,要去市里医院看个病,上午可能都挂不上号,希望班车的时间再早一点。”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一些对公交需求较大的村主要集中在偏远自然村,而这些村往往常住人口较少、又以老年人居多,每天出行的人较少,道路都比较狭窄,老年人很多都享受免费乘车的优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化运营的难度。  
  那么该如何满足这部分人的出行需求呢?针对面大量广、地处偏远、分布零散的自然村,投放公交运力、优化线路布局是否可行?记者采访了市城乡公交有限公司,经理詹雪锋说:“自然村公交站点设置,首先要考虑到道路条件,道路状况要以安全为前提,能满足双向车辆交汇;其次要有一定的公交出行需求体量,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小型车、微公交等运力。”詹雪锋说,对于偏远山区居民提出的诉求,城乡公交并非没有考虑,但是,山路路窄弯道多,不管再小巧的公交车型,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综合各方面条件,目前全市还有100多个自然村没有达到运力投放的条件。  
  从市场运营主体角度看,城乡公交向自然村投运,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但更重要的是道路交通设施等基础条件要达标。尽管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实施多年,由于诸暨村庄多而分散,行政村调整时各个自然村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各异,导致了运力投放、惠民出行上存在无可避免的不平衡、不均等情况,一个行政村由多个自然村组成,特别是一些山区村,自然村与村部相距较远,即使“村村通”通到了行政村,很多自然村村民也难以个个受益。  
  一些线路只能从城区发车到村  
  打通“最后一公里”症结在于集镇首末站建设  
  相比东白湖镇上英、日溢村以及草塔镇桥头村杨佳山、岭北镇梅坞村稳草自然村等偏远村庄,赵家镇潘村毛家园自然村的村民们要幸运得多。  
  “赵家镇目前1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车,潘村毛家园自然村在镇里建成首末站后,今年也已经通车了。”赵家镇副镇长张钟亮告诉记者,暂时还有新绛霞村护家洞自然村、东庄村桃岭自然村两个自然村的村民,因道路问题还需要走几公里路到行政村乘车,运管局也来调研过,正在研究解决方案。  
  作为山区乡镇,赵家镇许多村庄山高路陡,康庄工程实施后,虽然路都通到了自然村,但许多自然村道路通车条件不理想,路面宽度小于6米,不适合公交中巴车辆进出。去年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赵家镇将城乡公交首末站建设融入整体规划,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站场,还配套了候车室、公厕、管理房等设施,城乡公交基本实现了市、镇、村三级中转。  
  这两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给各镇乡带来了完善镇村二级城乡公交网络的契机,“顶层规划十分重要,对于城乡公交班次、线路应该在小城镇配套中予以重点考虑。”市运管局局长助理王顶直言不讳,不管是国内国外,政府在顶层设计、城市管理、公共交通资源分配上都会更倾向于城乡公交,“公交站台、公交线路等应列入住宅小区、商业体、市政建设规划中统筹考虑,真正体现公交优先。”  
  但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人口密集流动加快,相比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配套、线路、运力等短板开始显现,集镇公交首末站建设滞后,成了一道坎。  
  以公交首末站为例,目前全市27个镇乡(街道),城乡公交首末站只有16个,包括城区4个和店口镇2个,其中7个首末站均是临时租用村里空地所建。也就是说,有公交首末站的乡镇不到一半。那么,城乡公交运力下沉不下去和首末站建设有何直接关联?  
  “首末站站场配套不充分、不平衡矛盾还比较突出,首末站对于建立三级公交网络至关重要,而场地建设需要乡镇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王顶告诉记者,现在许多乡镇没有首末站,到村里的城乡公交只能从城里直接发车,不仅运线长、运力远超实际导致运力低,而且城里直接发车到自然村导致成本大、车辆周转周期被拉长。如果集镇建首末站,城乡公交就不用直接发到村里,可以用大公交发到集镇首末站,运力可以提升3倍。  
  “我们年初对各乡镇首末站设置进行了一次全面摸排对接,结合‘大调研大走访大服务’专项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大梳理、大解决。”王顶表示,关键还是需要整体的规划,例如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赵家、同山、应店街等镇把首末站纳入了整体规划。除了系统规划外,还有用地和选址,“有些乡镇选址和土地指标也存在困难,例如次坞镇,选址一直选不好,浬浦镇选址选好了土地指标很难解决,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首末站的推进。”  
  詹雪锋也认为,选址和用地是制约首末站建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他还建议,利用镇、村两级一些闲置的共建设施,改造建首末站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今年,应店街镇利用废弃学校设置公交首末站,一下子盘活了镇内公交线路。  
  “集镇首末站规划建设是打通城乡公交一体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王顶称,在集镇首末站,中巴车、微公交可发到各村,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到村里的班次、减少村民等待时间,有些偏远自然村在道路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达。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了乡镇公交首末站这一场地,乡镇镇域内的公交线路就可以脱离城区发车的公交线路,因为线路短、来回时间短、调度灵活,可以实现在镇域范围内的运力充分调度,从而打通自然村通不了公交、公交少这一“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我市在2014年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基础上,按照绍兴市的要求,自加压力,积极推进“村村通公交”提升工作,通过延伸公交路线、调整站点、新增公交线路等措施,公交出行进一步优化。2017年底提前完成“村村通公交”任务,“村村通公交”站点距离从2公里缩短至建制村村委会所在地(或文化活动中心)500米以内。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城乡公交线路171条,车辆485辆,在原有基础上再惠及全市27个镇乡(街道)189个行政村约50万名群众,三年任务一年完成。

发表评论:

网站简介-联系我们-合作洽谈-广告服务-免责申明-隐私保护-RSS订阅-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