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浏览-保存到桌面-主站-投稿入口今天是2025年4月29日 
当前位置:绍兴门户网 ☉ 新闻频道 ☉ 绍兴头条 ☉ 还记得吗?诸暨大山深处挑出的石灰

还记得吗?诸暨大山深处挑出的石灰

2018-10-31 11:05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683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导读]说起“边村石灰”,年轻一代对它几乎不太有印象了。但如果时光倒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边村石灰”的可是赫赫有名,占据了诸暨上半县的市场,其名气不亚于现在的大唐袜业、枫桥香榧、山下湖珍珠、同山烧酒,属于诸暨的一张金名片。 走进同山镇边村的上边、下边、五宅畈,仙日村的南日、仙过岭下,南源村的板桥..

说起“边村石灰”,年轻一代对它几乎不太有印象了。但如果时光倒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边村石灰”的可是赫赫有名,占据了诸暨上半县的市场,其名气不亚于现在的大唐袜业、枫桥香榧、山下湖珍珠、同山烧酒,属于诸暨的一张金名片。

走进同山镇边村的上边、下边、五宅畈,仙日村的南日、仙过岭下,南源村的板桥头村一带,随处可见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古宅,多为诸暨农村常见的“一字屋”、“四檐前”以及厅堂等。

这些白墙黑瓦的古民居都有着百余年的历史,衬托在青山绿水间,仿佛如名家笔下的一幅水墨画。

古宅上墙上的石灰历经数不清的风雨侵袭,居然都没有发黄变色,也没有斑驳脱落,洁白光滑如刚粉刷上去一般。

长期以来,这里统称为边村,村民都以边姓为主,是“边村石灰”的主要产地。

挑灰人讲述历史

今年九十高龄的边本信每次谈起“边村石灰”,都会异常兴奋,他对“边村石灰”有着深厚的情节,曾经艰辛的往事都历历在目,犹在眼前。他说,他是村里目前挑石灰挑得时间最长的一位。从16岁开始,边本信就跟随父亲挑灰卖灰,挑了不下35年,一直挑到后来的双轮车出现为止。35年间,已数不清从大山中挑了多少担石灰出来。

  石灰窑窑口

  现存的边村石灰窑

那些年代,靠山吃山,烧石灰成了当地的传统产业,也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与别处不同的是,边村石灰用木柴做燃料,火力旺,温度高,烧制出来的石灰白净细腻,无灰粒无杂质,有着极好的韧性,在诸暨首屈一指。

石灰开采和烧制

  穿过的柴袜

开采石灰都用钢钎、火药爆破,炸下来的大石块用钢钎、铁锤敲凿成二三十斤重的坯石,挑到灰窑边上。边村筑的是小窑,当时共有七个小窑,每窑要烧三天三夜,可烧制出石灰四五万斤,烧一窑要好几百担柴。

  挑灰人穿过的草鞋

柴薪是烧制石灰的重要材料,一年烧十来窑石灰需要几千担柴,所以,村民们总是穿着柴袜、草鞋,带着饭包、茶桶去砍柴,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开采灰石,挑运灰石,砍柴挑柴,叠窑烧灰,出灰挑灰都是既辛苦又危险的行当。

挑灰与卖灰

  石灰窑出灰口

那时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石灰都是用人挑,到三五十里外的安华、牌头、王家井、浦江等集市去出售。挑石灰的村民每天都有近二百来人,他们天蒙蒙亮就肩挑二三百斤不等的石灰走出大山,三五人一组、十来人一行,人人夵柱横搭,步子划一,过山穿村,其势浩浩荡荡,路人见“石灰客人”过来,纷纷让道一边,点头挥手以示敬意。

边村大力士

  挑石灰的工具

今年76岁的边大银也是16岁时跟随父亲去挑石灰,至今他还记得最初一担是八十斤,后来慢慢地挑到二百多斤。在他的记忆,他这档年纪的边村人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日复一日地挑过石灰担子。他们早晨把山里的石灰挑到山外去,挑着的担子一点点重起来,二百多斤的属轻便之列,一般的都在三百来斤左右,边大银父亲最重的一担也挑上了三百五十多斤。

这力量是用自己的刚强炼出来的,也是被自己的希望寄托出来的,今天挑上了二百八,明天干脆加到三百斤,今天挑上三百五,明天就试着挑到四百斤,多挑一斤石灰就是多赚了钱。

边大银回忆起边村力气最大的人曾挑过450斤的事。当年有位顾客问在牌头街头卖石灰的边村村民边兰友,一担石灰有多重?,边兰友说四百五左右。这位顾客不信,当即拿秤过秤,果然是450斤左右,连忙竖起了大拇指:“你们边村人真是大力士呐!厉害厉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边村石灰”已经退出了传统产业的历史舞台,但边村人勤俭朴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却一直传承了下来。

发表评论:

网站简介-联系我们-合作洽谈-广告服务-免责申明-隐私保护-RSS订阅-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