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姥
【唐】李敬方
天姥三重岭,危途绕峻溪。
水喧无昼夜,云暗失东西。
问路音难辨,通樵迹易迷。
依稀日将午,何处一声鸡。
1.迷路
唐代诗人李敬方在《登天姥》一诗中,几乎以白描手法描写登天姥山景象。崇山峻岭,溪水作伴,水声喧哗,云雾缭绕,问道于乡人,因土语作答而不明其意,迷路在所难免。几近中午,忽闻鸡鸣之声,知深山之间,忽有人家矣。
李敬方晚于李白百余年,《唐才子传》有小传云:“敬方,字中虔,长庆三年(823)郑冠榜进士。大和中(827-835),仕为歙州刺史。后坐事,左迁台州刺史。有诗一卷世。”据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李敬方事迹辨正》,李敬方在文宗朝为谏议大夫,后以事贬台州司马,时当会昌中(841-846)。大中初,稍迁为明州刺史。大中四年,又为歙州刺史。
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李敬方过新昌地界到台州上任要经过天姥山区的三重岭——会墅岭、黑风岭、关岭,会墅岭是他经过的第一个岭,而且这里的路还非常的小。到明代,会墅岭出现会墅铺,扼天姥山北道口,为天姥山门户之一。登此岭可眺望天姥山主峰拨云尖(笔架山)。徐霞客游记载:“出会墅,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山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即指此地。
现在走在去会墅岭的古驿道上,还能看到一些古旧的石板,时而经过田野,时而穿过树林,路旁小溪相依,溪水作伴,水声淙淙。踏上这条古路,还能感受一下古人的意境。只是由于古路建设时没有避水沟等方面的考量,随着年岁久远、部分路段已出现被山水冲毁的地方。
2.险路
与古驿道部分路段交叉的一条老的公路,现在已经处于基本弃用的状态。曾经是一条十分繁忙的交通运输线,也是一条事故多发的凶险路段。公路盘旋而上,犹如一条白色长带上下叠成三层,两边悬崖峭壁,故当地人称之为“三大马路”。
会墅岭盘山公路是上世纪的104国道,是一条狭窄的沙石公路;是以前临海、天台、黄岩通往杭州的必经之路,是杭州通往浙东、福建的重要公路和国家的大动脉;是让司机胆战心惊的地方,这里连续急弯和爬升,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冬天冰天雪地。
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黑白电影《奇袭》片段中方连长驾驶的美国吉普车跌入深谷的凤仙岭,就取景于新昌会墅岭。
当时会墅岭上交通繁忙,遇上交通事故一般能堵上大半天。冬天大雪期间,还会引起冰雪封路、道路瘫痪,当地村民会抓住商机、雪中送炭,将自家的米饭、咸白菜煮熟后沿路叫卖,后来还慢慢出现免费送热水、小吃等暖心场景。
1988年3月3日,总投资516.7万元的104国道会墅岭公路改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会墅岭公路改建工程就是在原老会墅岭的西侧新建一段盘山公路,全长4.73公里,为山岭重丘二级公路。1989年12月5日改建工程完工,老会墅岭盘山公路正式“退役”。
3.美路
如今的会墅岭上,并存着三条路,古驿道、会墅岭老路和新路,已经成为交通运输、旅游观光的美路。会墅岭新路的建设促进了儒岙镇当地的经济发展,会墅岭村也因此成为一个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工业园区。
随着新昌对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和开发,对古驿道进行了修复,对老会墅岭公路进行了部分恢复性建设,还在会墅岭村建设了文化礼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师的关注。会墅岭村的柿子树也成了焦点,有摄影师专门向农户提前收购柿子,确保留在树上供人拍摄。
霞客森林古道(古驿道)还被列入了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广计划。今年11月由人民网、第一财经日报、新浪网等媒体记者以及资深旅游专家组成的采访团,徒步霞客古道,行走于天姥山的森林中,途经桃源村、迎仙桥、司马悔桥、斑竹古村、芭蕉潭、横板桥村,最终抵达天姥山第一峰——北斗尖。
会墅岭村的芭蕉山居文旅项目,还在今年11月举行的浙江省“唐诗之路”建设发展推进会上,被作为首个唐诗之路主题文旅项目进行推荐。据介绍,整个自然村建筑占地30多亩,有80多幢民居,总用地300亩,目前村中居民已完成整体搬迁。项目计划引资2亿元,以唐诗文化为核心,利用村中的民房座落分布,重点打造五大功能,即唐诗文化研学基地、唐诗主题民宿集聚区、唐诗文化互动体验区、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区、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区。
穿越千年迷雾,传承千年文脉。会墅岭,在“浙东唐诗之路”开发进程中,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
Copyright © 绍兴微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3027338号-1
版权所有:绍兴头条网 热线:0575-88051334 15257506102 绍兴头条网:QQ2805735231@qq.com,1303647702@qq.com 联系地址:绍兴市东昇苑南区四幢504室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
Powered by ZmSys.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