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绍兴门户网 ☉ 社会视角 ☉ 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追寻英烈魂

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追寻英烈魂

2021-07-21 11:4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929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汹涌乌江波澜壮阔,红色记忆悠扬振奋,近日,长江师范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816工程遗址烈士陵园,祭祀先烈,传承“三线”精神。816工程遗址烈士陵园是816工程建造过程中牺牲同志的安葬地,是816建设者们即使身在远方也最为牵挂的地方。

这里静静矗立着76块墓碑,每一块墓碑的背后都有一位年轻的英雄,墓碑主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在这青春肆意的年纪,他们已经扛上家国重担,隐没在大山深处建造军工巨洞,甚至为此献出宝贵生命。816工程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是无数先辈呕心沥血,开拓数十年才造就了如此浩大的军工巨洞,816工程遗址烈士陵园中一块块墓碑见证着那段历史。

曾在816工程总指挥部担任设计管理科负责的开发人员潘开泰对学子们嘱咐道:“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忘记他们。”那段历史是艰苦的,是峥嵘的,国家和人民应永远记得816工程建设中为革命献身的英烈们。

在烈士纪念碑前,志愿者们为革命先烈朗读了《可爱的中国》(节选),铿锵有力的语言表现出青年志愿者们对英烈先辈的崇敬之情。志愿者代表踏着沉重的步伐为烈士们敬献鲜花,全场低头哀悼。

江山如此多娇,核军工精神永留存。青年志愿者们在慎终追远、缅怀前辈的同时弘扬了三线人自强不息,铸剑为犁的“三线”精神。几十年前“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庄严宣誓后,数万名士兵、工人、专家隐姓埋名,毅然决然走进了祖国西南的大山深处,为国建设。现在这座烈士陵园中静静的矗立着的76块墓碑早已被风雨给侵蚀,可先辈们留下的“三线精神”将永远流传。(龙俊颖 邓玉涵)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